钢铁业负债已经超过3万亿 兼并重组遭体制障碍
大多数钢铁企业正在产能过剩的泥淖中进退两难。 数据显示,2014年6月份,粗钢日均产量达到230.98万吨,相当于年产8.43亿吨的水平,远高于7.5亿吨的国内粗钢导向性消费量;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人员安置、资金融通等不得已的“苦衷”,许多企业还是硬着头皮再不断吹大产能泡沫。与此同时,不断攀高的负债率也在考验着企业的资金链安全。 “2013年钢铁行业虽然实现利润116.8亿元,平均每吨钢利润28元,但是如果考虑到企业的非钢铁盈利,钢铁生产的吨钢利润仅仅4.2元,盈利能力仅仅可以购买一个冰棍。”著名钢铁市场专家马忠普表示。 产能泡沫越吹越大
在产能过剩,资金不足的双重压力下,兼并重组或成为重塑钢铁行业最可能的方式。 据记者了解,包括江西、安徽、福建等多个省份在内都提出了在钢铁行业实施产业链整合和跨地区兼并重组的总体方案,以加快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装备升级和特色优势产品开发,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兼并重组收效甚微。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13年的近20年时间,我国钢铁行业内一共发生了80余起兼并重组事件,但从行业现状来看兼并重组不仅离设定的目标差距较大,而且整合的效果也未体现出来。 据了解,我国钢铁工业有7000多家企业,其中生产粗钢的企业500多家,平均规模仅100多万吨,在2013年粗钢产量前十名的钢铁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仅为39.4%,离《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在2015年年底达到6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财税利益分配、人员安置等体制性障碍是阻碍行业兼并重组推进的困难所在。”赛迪经智兼并重组咨询中心陈德强分析称,首先,财税体制限制了跨省兼并重组的开展,出于对地方财税收入的考虑,地方政府通常不愿意出让其境内的钢铁企业,而是更愿意在省内进行整合。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后通常会伴随着大量的人员调整,如何妥善安置原有企业职工特别是国企职工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困难。 “现有政策在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还不够细致和完善,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能完全消化和解决,体制性的障碍在相当长的时期依然难以破除。”陈德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