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委员会官网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培训服务    |    管理咨询    |    融资服务    |    企业舆情    |    对外交流    |    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委员会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际新闻

 

另类的成长:日本中小企业的成长轨迹

中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委员会·(2013/5/14 16:39:31)·国际新闻
  谈到日本企业,人们立即会联想到诸如丰田、三菱、松下、东芝等耳熟能详的大企业。这些企业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日本企业的代名词。然而,在日本99.7%的企业是鲜为国人所知的中小企业,而正是这些中小企业承担着日本社会七成以上的就业,占据了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日本在发达国家中最先设置以中小企业为管理、服务对象的政府机构。日本的中小企业厅创立于1948年,比美国的SBA(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美国联邦小型企业管理处,编者注)还早五年。虽然,日本第一部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法律《中小企业基本法》出世较晚(1963年),但其最早实施的中小企业关联政策却可以追溯到1884年的《同业组合规定》。由此可见,“把制造业视为国家经济发展之本”的日本政府历来对中小企业情有独钟。   尽管如此,面对战后百废待兴的经济环境,为了尽快缩短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日本政府还是决定抛弃广大中小企业的利益,选择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政府摆出了以中央政府为“旗舰”、为各大企业集团护航的“保护船方式”的经济发展阵势,把主要的支持给了各大企业集团。而这些企业集团也理所当然地各自为政,它们强制推行并完善了各自旗下的“下请体系”。众多的中小企业被收编在一个个以特大型企业为首的,由下至上层层支撑的金字塔型的构造之中。在“下请体系”之中,上级企业通过资本的投入(参股)、人员的投入(派遣技术人员等)、销售渠道的指定(收购全部产品)等方式,掌控着下级企业的命运。而那些处于底层的中小企业(有的甚至是只有四五名员工的零碎企业)只能完全依附于这些庞大的“下请体系”。大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之间,也因为有了如是的上下级关系,在生产设备、信息技术、员工待遇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每当大企业因为经济萧条需要调整战略、削减成本时,这些中小企业就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牺牲者。因而日本的社会学家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两重构造”,并严厉地指出大企业对其旗下众多中小企业的残酷剥削。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批饱受“两重构造”压榨之苦的中小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下磨练出一些独特的专业技术,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开始从原先单向机械地向上级企业提供零部件,转向自己寻求出路、意欲打破金字塔对自身发展的束缚,谋求独立自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筹措资金从上级企业手中买回自己的股份,刻意追求资本上的独立;他们在生产工艺上精益求精、自主创新,从上级企业手中夺回了技术上的主导权。这批“中坚企业”的诞生,给众多的中小企业指明了独立发展的方向。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的大企业在欧美企业的冲击下日益衰败,一批拥有独特技术的中小企业却脱颖而出,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他们就是在日本制造业复兴中被寄予厚望的“小型国际企业”。其共同的特征是:将自身有限的经营资源高度集中于其擅长的专业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技术进行不断的挖掘、改良、革新,创造出一批又一批他人无法模仿的独特产品(或生产工艺),并借助于日益发达的信息、交通平台实现了走向世界舞台的梦想,成为行业的魁首,世界市场的翘楚。现在,全日本有近500家这样的“小型国际企业”活跃在各个生产领域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小型国际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不一定拘泥于一般世间所谓的高新技术之中。有调查表明,“小型国际企业”中绝大多数的企业并非一开始就从事着近年人们热衷的IT、生化等高新技术。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在对传统的所谓“低旧技术”的不断整理挖掘之中,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在此时,“只有夕阳产业,没有夕阳技术”。   来源:报告在线 2007年03月13日
 
【 文章作者: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委员会】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次数: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