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委员会官网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培训服务    |    管理咨询    |    融资服务    |    企业舆情    |    对外交流    |    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委员会 >> 行业发展 >> 要点新闻 >> 正文 要点新闻

 

风险是什么——用通俗的语言说风险

中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委员会·(2017/9/15 16:26:32)·要点新闻

  不知从何时起,“风险”这两个字开始火爆起来,各种新闻媒体、学术期刊、专家名人、军政要员,都习惯将风险这两字放在显著位置,就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多达8次提到风险,反复强调要“化解和防范”各类“风险隐患”。但和一些通常的热点词汇不同,大家在将风险挂在嘴边的时候,似乎对这两个字背后的东西考虑的不多,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对风险的困惑和误解。笔者由于工作关系经常要面对这类问题,也曾有幸请教过风险管理权威标准的起草者,在此尝试用通俗化的语言来描述风险,还原风险的本来面貌。

  不同行业对风险的理解不同,但根据权威国际标准,风险普适性的英文定义是“Effectofuncertaintyonobjectives”(引自:ISO31000&Guide73)。翻译成中文,就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定义只有10个汉字,但却是经历无数国内外专家咬文嚼字的结果,仔细推敲,这个概念主要从不确定性、目标和影响的角度对风险进行了诠释。

  问题一,风险从何而来——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风险的根源。

  由于人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总有很多东西是看不太清楚的,例如公交车什么时候会来?马布里会投三分还是两分?老天爷什么时候地震?一场大雨会多久才会停;国际油价明天会涨还是跌;甚至亚马逊雨林的蝴蝶会不会让北京雾霾加重等等……这些情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从本质上讲,我们身边环境中充满了形形色色带有不确定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风险的源头。所以当我们说:“哎…这事可估不准”;“嗯…这个可不太好讲”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谈不确定性,也就是在谈风险了。

  如果按要素法将不确定性分类,就可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风险因素结构——例如常见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就是说由政治、市场、技术方面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按此逻辑还可以细分,例如我们经常在新闻里听到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它们就是市场风险细分的结果;理论上这种方式可以无限延伸,例如央行报告说当前国内劳动力价格趋升,其实就是在说价格风险中“劳动力价格风险”的变化趋势。同时这些因素又在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例如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遭遇西方制裁,制裁引发俄国内通胀加剧、货币波动,进而导致很多俄罗斯进口企业支付信用下降,影响他国出口企业收汇并加速资本外流,反过来使得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增加了中俄之间的市场机会——这就是典型的政治风险与市场风险的相互作用。所以前面说的风险因素结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一成不变的“链”,而是时刻变化、相互之间复杂作用的“网”,不确定性的复杂程度让无数专家跌碎眼镜,让不少投资客血本无归,甚至让一些百年企业轰然倒下,但同时也孕育了无穷的新市场和新机遇,这正是风险的魅力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对风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不确定性的描述也趋于精细化,例如谈到“人”的不确定性,大家往往关注的是人做出某个特定行为、产生某个特定状态的不确定性,例如孩子在幼儿园能否按时吃饭;货车司机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状态;政府官员在招标过程中是否存在权钱交易等等;再例如金融行业讨论一个指标的不确定性,不仅要考虑总体的变化趋势,甚至可能要精确到具体时点,例如沪市某支股票在开盘后1小时的交易量和成交价。像这种对不确定性的精确描述,包括了主体、时间、地点、行为和(或)状态,所形成的结果通常称为“风险事件”。虽然我们往往会听到、看到很多“大”的风险因素,实际关注的重点是具体的风险事件,因为它们才是风险的表现和载体,也正是这些多种多样充满不确定性风险事件,在每一天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问题二,我们要面对哪些风险——这要由目标(objectives)决定。

  既然不确定性那么普遍,那么客观上说做任何一件事就都会有风险,可难到做事时要把所有的不确定性都考虑一遍么?显然不现实也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每天究竟要面对多少风险,还要由主观的一面来决定,这主观的一面那就是目标。人活着就有目标,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目标由低至高可以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级。就拿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关心的安全目标为例,凡是能够影响我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目标的风险,就可以统统打个包叫“安全风险”——举例来说,大家一提到婴幼儿的安全风险,往往就会想起三聚氰胺、甲醛、PM2.5、劣质玩具、危险车辆、人贩子,其实就是在担心食品原料、家庭环境、自然环境、产品质量、交通环境和社会治安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有个共性的特征,就是可能危害到婴幼儿的人身安全与健康。由此可见,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及其引发的风险事件)可能影响到我们的目标,哪些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风险。同样道理,还有很多从目标出发给风险命名的例子,例如环保风险、合规风险、廉政风险、效益风险……,有些人喜欢在大目标的框架下缩小范围,例如“出行安全风险、家庭安全风险、生产安全风险”也都是这个逻辑的延续。

  在这里要提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很多人说:“这事儿没啥风险”,其实目标一旦形成,有些风险就随之存在了。例如我们每天过马路,其实都要考虑安全这个刚性目标,相应的就要必须面对方方面面可能威胁安全的风险,例如违章的车辆、发生故障的交通灯、湿滑的路面和不靠谱的司机等等,这些风险可能单个发生也可能综合作用,但都共同指向了“交通事故”这个风险事件。无论我们重视与否,其实这些风险始终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能您会说:“我每天过马路不想这么多,几十年也没出大事啊”——那是因为您的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控制了风险(例如“一看二慢三通过”),也可能这些风险因素凑巧没有同时发挥作用。由此可见风险是否存在,和风险有多大是截然不同两回事,我们可以因为风险对目标的影响很小而忽略它,但绝不能否认它(们)的存在。笔者在工作中接触过很多风险管理的业务专家,这些人从事航天科研、股权投资、进出口贸易、安全生产等不同的工作,但他们有个风险共识是“不知道风险存在就是最大的风险”。太多教训表明,我们能够注意到的风险通常都还好办,真正让人恍然大悟或痛彻心扉的,往往都是人们没有察觉到的风险因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前,NASA不知道一个小小的高压密封圈能导致悲剧;余额宝初露端倪的时候,银行老板们肯定想不到这么“山寨”的理财工具会兴起什么波浪;阿拉伯之春发生前,全世界十有八九的投资人都不会想到穆巴拉克、卡扎菲们竟然在短短时间内下台……前两年有本书叫《黑天鹅》火的一塌糊,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三,怎样考虑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Effect)——不确定性蕴含着机遇和威胁;影响大小与目标、时间、不确定程度和承受力有关。

  我们之所以关注风险,说到底还是关注它对各类目标的影响,可不少人一提到风险,首先想到的是事故、是损失、是灾难……总之觉得风险就等同于负面的结果,不是个好东西,所以要千方百计的“防范”——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解,主要源于人总是习惯性地关注坏事、加上新闻媒体的渲染和各类监管机构的要求(总是过分强调“防风险”),导致很多人谈风险而色变,恨不得离风险远远的,不沾一丁点风险才好。其实从来源角度看,风险是客观存在,有目标就要面对风险;而从影响角度来说,风险其实就只是一个威胁与机遇的统一体,本身谈不上好坏。

  在第二个问题中谈到,所有的影响都是就目标而言的(Effectonobjectives)。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目标非常丰富,结构也更复杂,很多目标相互重叠、甚至相互矛盾,而且还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这就导致同样一个风险发生,对不同的目标的影响也不同。感冒了,耽误了合同少赚了钱,却让疲惫的身心得到舒缓;误了飞机,影响了行程多花了钱,却可能在无形中躲过了一场大劫;失业了,短时间内似乎苦不堪言,实际上却迎来了事业的转机……马哲讲矛盾的转换、先哲讲福祸相依,其实风险也是遵循这些哲学原理。

  既然风险是机遇与威胁的统一体,那它的大小又与哪些因素相关呢?概括来说有四方面:一是不确定性的复杂程度,二是时间长短,三是目标高低,四是可承受能力的强弱。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妨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我们要求小明“用12秒时间跑完100米”,之后请他在相同的道路上跑100次。每次出发前给他吃不同类型的饭菜,跑步过程中让他经受不同强度的风、听不同分贝的加油声……最终发现小明每次都是起跑很慢,但是加速极快,统计结果是100次中有80次耗时在12秒之内,甚至还有50次跑进了11秒。于是最终我们说小明完成这个目标的风险不大,因为小明虽然被各种外界因素干扰,但还是有80%的概率成功,而其他同龄人完成这个目标的概率通常还不到50%。

  在这个例子中,“用12秒时间跑完100米”就是目标;每次的风速、噪音、食物代表了各方面的不确定性;50%是平均水平,高于这个水平就算是优秀,这体现了风险的可承受能力;小明起跑很慢,说明在起点时完成目标的风险较高,但随着速度提升,风险也随时间越变越小;最终小明的统计结果(80%跑进12秒),就是他在各种不确定性作用下完成目标的综合能力,这个能力远远高于承受能力(50%的概率跑进12秒),所以总体来说小明完成这个目标的风险很小。然而同样性质的事情,当目标、环境、时间要求和承受能力变化,风险也就彻底不同了,如果现在是奥运选拔赛,目标可能就要设定在10秒、风险也要考虑的非常复杂、承受能力可能因此提升到99%,小明完成目标的风险也就是极高的。

  将这个例子引申出来看,假如小明年初用10万人民币投入A股市场,目标是收益5%(跑赢银行),碰上大牛市赚个2、3万都不稀奇,因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很小,实现目标太容易;可大熊市下能够保本就很不容易,这是因为不确定性差异太大。但即便是大牛市,如果100%要让小明在一季度就实现8万元的收益——显然风险也很大,因为这个目标太高(80%收益率),时间太短(短短三个月),可接受水平也太离谱(100%),除非出现奇迹,否则很难实现。

  这两个例子很简单,您也许看后觉得理所当然,但现实生活愿意这样去思考的人并不普遍。一些决策者一方面将风险挂在口头,另一方面却看不清风险在哪里,更不知道风险对目标有多大影响。例如2010年前后,很多国内煤炭企业收入大涨,三季度即完成全年预算任务(目标),但真实原因却是同期国内用电量和用钢量激增,煤价大幅上扬(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与其风险管理能力其实没有必然关系,但不少企业负责人只关注短期的收入和效益而不考虑声誉等长期目标,也不考虑自身实际的经营管理能力(承受能力)一味要求抓住机会加大产量、加大投资,结果煤炭产品质量严重下滑,项目论证也不细致,2年后煤炭行情反转,匆匆上马的项目短期内难以产出,习惯于过好日子的员工又难以适应新变化,经营形势立刻由盛转衰,甚至危及现金流。相似的例子在国企海外投资项目上更为普遍:在澳洲,中信泰富某项目由于对当地的劳工风险和环保风险判断过于乐观,导致磁铁矿开采成本远远高于预期;鞍钢投资的项目则由于高估了西澳政府在电力建设方面的态度,导致高压输电线迟迟不能建设,严重制约了产能;在缅甸,中电投低估了缅甸民主化运动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影响,最终导致水电项目投资失败……这些例子不是说企业的决策者不聪明,也不是说他们不关心风险(有些决策是背后另有深层次原因),但至少反映出当时的决策者们没有搞清楚时间、目标、不确定性和自身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也就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

  也许您会问,看清楚是一方面,可光看清楚没用,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降低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呢?谈到这点,教科书上一般会给出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一大堆专业名词,其实都不复杂。仍然举小明跑步的例子:像吃东西这类可控的行为,只要管住嘴就能彻底消除(风险控制)。像风力、噪音这些不可控因素,只要将场地转移到室内(风险规避)、戴上耳塞(风险控制)就能有效化解,将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小明自身在起跑时上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加以改善(风险控制);万一小明跑步摔伤或遭遇事故,还可以通过保单将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风险转移);如果对小明没信心,或者担心小明临场出状况,就额外准备一个小强作为替补(风险分散)。当然这里面还有个费效比问题,如果以上这些措施花钱太多没必要,那就只能降低目标或者降低可接受标准来承受风险了。这样一来您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做法、这些名词都并没什么稀奇的,不说也知道,只不过没有用这套逻辑去思考罢了——而这个逻辑其实就是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即明确目标和可接受的程度,找出影响目标的风险因素,判断它们对目标的影响,选择一系列措施加以管理直到各种影响能够接受为止。

  问题四,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风险。

  在风险已经无处不在的今天,人要活的健康舒适、要追求家庭幸福,就没法完全回避风险;企业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就更要适应新常态下的风险环境。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对待风险呢?这方面的理论和专业方法很多,但笔者更想用四句普普通通的话,来反映风险的应对之道:第一句话是“用开放的视角看风险”。看待风险的视角决定了风险管理的过程,有些观点不是天生完美的,而是随着对风险的理解程度的加深而逐渐成熟。总结社会上对风险的普遍看法,可以由浅入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漠视风险。就是按照习惯性的思维去做事,不考虑或者故意忽视各类不确定因素对目标的影响,有这样观念的人不在少数,口头上根本表现不出来,但思想和行动上往往非常草率,而教训往往也最为深刻;第二阶段是防范风险。就是领教过风险的厉害,吃过风险的大亏,于是将风险当洪水猛兽看待,这种观念现在非常普遍,特别是很多政府官员和国企领导,这种观念并非不对(对于事故风险、违规违纪风险和社会治安方面的纯风险是必要且正确的),但过于强调防范,就会陷入“有火灾而否定火”的逻辑误区,从而采用过多的风险回避和风险预防措施。这可能消耗过大的代价因噎废食、也可能将威胁与机遇同步扼杀,特别对于那些市场风险尤其明显;第三阶段是化解风险。目前很多文件,都提出要“化解风险”,这就是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承认很多风险是不可控的,是难以从根源上防范的。例如市场方面的汇率风险、商业信用风险;国别政治方面的主权信用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自然因素引发的储量风险、灾害风险等。所以要强调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包括战略选择、商业模式、合同条款、衍生工具、信息系统控制、服务外包、应急方案、保险等)来进行化解、保障总体目标实现。这是风险理念务实、成熟的表现,也是社会上对于风险的主要引导方向;第四阶段是驾驭风险。就是能够从一个长期的视角观察风险中的机遇威胁,从机遇中发掘成功的机会,同时充分化解各类威胁来实现目标,到了这一阶段风险管理能力就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古往今来军、商、政以及科技界的精英们很多都是这方面典范。

  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阶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转化的,能够驾驭风险的人一定都曾经历过漠视风险的阶段,并从风险中汲取过经验;然而这些人因为成功,也更容易麻痹,更容易自大,更容易重新回到漠视风险的阶段,到时付出的教训往往可能也更为惨重。所以,无论过去处于哪个阶段都不重要,关键是要用开放的心态看待风险,能够面对风险无处不在的现实,始终保持对风险的敬畏之心,克制住自大、贪婪、懒惰的人性弱点,坚持用理性的视角看待风险、设计目标、制定策略、果断执行,这是成功驾驭一切风险的大前提。

  第二句话是“看清大势,顺势而为”。开放的视角是对待风险的前提,但光有观点换不来米饭和面包,做正确的事才是关键。处在如今这个年代,风险变化的速度已经远超我们的想象,昨天还是所谓的行业标兵,明天就成了反面典型;儿时心中的名牌企业,不经意间它竟悄然倒下;过去引以为豪的最佳实践,在互联网公司面前却脆弱不堪;十年前还是让人爱答不理的小企业,转眼间竟成了高攀不起的大集团。企业如此,人亦如此,两个06年到一线城市闯荡的普通青年,一样的努力拼搏,一样的才华横溢。A君看清大势,趁房价未启动时借款买了房,一举解决了后顾之忧;B君却只顾忙于眼前工作,而白白错过了大好机遇,以至于相见时感慨:“不是我明白,这世道变化快……”这样的例子你我身边比比皆是,可见再伟大的企业,如果在风险的大趋势面前固步自封,对环境的变化视而不见,那市场很快就会将它淘汰;再优秀的人,如果在大趋势面前不敏感、麻木了、懒于思考、怠于行动,那么恐怕他离生活的大烦恼就不远了。所以人也好,企业也好,都需在迅猛变化的风险环境中,静下心来提早思考,企业思考的成果反应在战略中;普通人则是对自己及家庭的生活规划。

  诚然,很多具体的风险是常人看不透的,古今中外能够看透未来的都只有极少数贤达,但是只要肯观察肯思考,一段时间内风险变化的大趋势总能找到——目前来看大势是什么?往挑战说可能是就业难、工作累、物价涨、融资贵、生活压力增大、要学的新东西太多;往机遇说可能是互联网+、大数据、PPP、新型城镇化、工业4.0、一带一路、节能减排、资本证券化……顺势而为又是什么,那就是立足于对风险趋势的判断,结合自身的能力和需求,有勇气、下决心,在恰当的时间选择该做的事。有些企业可能觉得,未来中国将有千百万私企快速成长,现在的大趋势就是要创业、做互联网,所以我也要一定去开辟互联网业务;有些人可能认为,现在是难得的大牛市,错过了就可惜了,于是就跑步进场。然而历史证明,顺势而为从来不等于“跟风而为”,盲目跟风的下场往往都很惨淡,我们今天看见马云们打拼之后的辉煌,却没看见同一时间无数互联网公司破产清算的结果;今天高喊5000点胡乱买股票的人,估计是没亲身经历过五三〇惨案的教训。所以说,顺势而为的关键是要有对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判断,“为”的这件事并不一定要大、也不一定要颠覆、要折腾,坚持本身也是一种选择,哪怕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也是了不起的成就。重要的是这件事要适应需求的变化趋势、符合自己的目标和实际、与其他人的做法有明显的差异并且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顺势而为。

  第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想清楚要干什么很难,但即便想清楚了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要行远路光靠热情肯定不够,还要有对风险的深入判断,古人说“三思而后行”用在这上面再合适不过。哪三思?就是“思目标、思利弊、思改进”。还以我们最初举的上班出行为例,“思目标”,就是先去想上班这件事有哪些目标,其中哪个比较重要,比如安全>效率>成本>舒适;“思利弊”,就是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哪些风险会给目标带来影响,比如明天起很可能降油价,开车出行省钱又舒服,可再一想最近外事活动频繁说不定要封路,且天气预报说明天降水概率大于70%,搞不好还会因此而迟到;利弊权衡清楚,就是“思改”——可不可以改换路线让风险小一些,或者回避一些风险?如果路线改不了,可不可以选用更地铁之类更可靠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没得换,能不能改个出行时间,错过早高峰?还做不到,哪是不是可以托同事打个卡,万一迟到也不会有影响……所有这些都考虑到了,最终再来考虑“行不行”。简单点说,这“三思”的目的就是弄清楚目标是什么;风险有多大;方案是否可行,也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去“顺势而为”。

  放大到现实社会,如果说哪个领域最重视“三思”,那肯定是军事。因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孙子兵法》特别重视战前“庙算”的重要性,强调“多算胜,少算不胜”——算来算去算什么,就是算风险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刘伯承元帅有句关于战前准备的名言,叫“五行不定输得一干二净”,其中的五行指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可见这句话就是对目标、风险与作战方案之间复杂关系的高度提炼;许多人推崇粟裕大将用兵,翻看《粟裕回忆录》中关于各作战方案的描述,无一不是充分考虑了战场可能发生的种种变化,设计了种种应对措施,细致程度让人肃然起敬。既然生死攸关的军事问题都可以用这“三思”来解决,我们就业、投资、安家以及各项重大决策为什么不能这样考虑呢?

  当然,三思也不是胡思乱想,不是杞人忧天,特别是“思利弊”——过分看重风险中威胁的那一面,就只能退缩不前甚至丧失机会;过分强调或夸大风险中的利益,轻视乃至故意回避各类威胁,可能就是引火上身。所以很多时候,三思不一定非要自己苦思,更不能一意孤行,遵循“兼听则明”的原则,广泛听取对风险的各种声音,才能心中有数。

  第四句话是“灵活应变,亡羊补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事前思考的再细,风险评估的再全,方案布置的再周密,总会有意想不到的风险发生,总会有一些风险的变化出人意料,这就需要考验当事人的风险应变能力。遇到地震怎么办?遇到抢劫、车祸或恐怖袭击怎么处理?有了紧急采购需求领导恰巧出差怎么办?大合同上门,但产能和资金不足怎么办?明明没有做错,但一夜之间微博微信上负面新闻满天飞怎么办?这些问题看似遥远但却极为现实,稍有闪失轻则破财重则丧命。而且说实话,这些问题我们真的知道该怎么办吗?笔者曾经历过一次企业消防培训,讲师询问干粉灭火器的使用常识,在场30名高学历人才(平均年龄29岁、多数是硕士以上学历)中回答知道的只有4个人,也许您会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但不知道您的答案是什么。

  所以除了看清大势、做到三思之外,能够在一些风险面前做到随机应变同样非常重要。消极一点看,这能够保财保命;积极一些看,其实人和人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差不多,你看到的风险我也看到,你不了解的风险我也不了解,而你面临的风险偏偏我也要面对,那为什么风险一发生有人倒下有的却走的更远,其实区别就是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不同。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位长期从事海外业务的企业家,他说我们在海外的项目很多就是“高风险项目”(历史原因国际上风险低的项目往往不会留给中国人),有些风险可能就是很难避免,但出事儿时能够有效应对、顶得住冲击,不发生颠覆性影响,项目可能就成功了。他们在缅甸、在伊拉克的项目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法规变化和社区风险的有效应对(同期一些企业的项目却因相同风险遭遇重大损失)。这话说来容易做来难,因为虽然风险变化的过程可能非常漫长,但爆发起来往往极为迅猛,初期的小火遏制不住,演变成熊熊大火就是一场灾难,要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和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可行的应对方案、充分的人员训练和可靠应急资源缺一不可。仍以上文提到的这家海外企业为例,他们在30多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形成了大量操作性很强的风险应对方案(特别是撤离方案)且定期更新;在海外项目经理选派的时候,不仅仅考察学历、业务、忠诚度这些基本要素,也同样重视独立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人员出国前,做大量的应急培训并配上小册子、保险和疫苗;在海外有专人负责衣食住行,并负责接洽我国使领馆人员和当地要人;热点地区一律配备卫星电话,此外还有完整高效的风险监控和舆情监控机制……可见“风险面前一分钟,风险背后一年功”,风险面前玩花架子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实实在在的下功夫,才有可能做到“临危不乱、灵活应变”。而偏偏机遇在危机面前表现最为强烈,那些因为风险而显露出来的市场、那些历经风雨而不伤的员工,往往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也许您注意到,上面的例子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30年积累的风险应对经验”,这其实隐含了本文想说的最后一点,就是“亡羊补牢”,也就是从风险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有专家总结朝鲜战争中美两国军队的伟大之处,共同点就是学习能力非常强,双方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和修正自己。美军在初期吃亏后,李奇微能够迅速发现志愿军后勤薄弱的缺点并及时改变战术;而志愿军则能够认识到内外线作战的巨大差异,快速建立后勤体系并调整作战部署。可见很多时候,强者拼的不是在风险面前不犯错误,而是谁的学习能力更强、改进行动更快。回到本章第一句话的风险视角问题,那些能够驾驭风险的人,一定都是能够从风险中汲取经验教训的人;而一旦放松了对风险的警惕,或者固执的不做出改进,可能就会回到漠视风险的危险状态之中。

  其实我们每个人,无论是来自哪里、从事何种职业、将来希望走向何方,在成长的路上都难免有想不到的情况、有看不清的风险、都有在风险面前摔跟头吃苦头的教训。面对这些,不同人的差异非常明显,有些人想到的是推卸责任,有些则是自怨自艾,有的为丢了面子暴跳如雷,有的则因为丧失机遇懊悔不已,但也总有一些人能够静下心来,用平和的心态看待风险带来的得失。他们不会因偶尔的好运沾沾自喜,不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他们喜欢研究历史的轨迹,也喜欢捉摸未来的变化趋势;他们喜欢总结自己在应对风险上的经验教训,也不放过任何向别人学习的机会。他们是具备驾驭风险潜质的一群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可能是认清了风险的任何一个人。

  

 

 
【 文章作者: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委员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数:872